近日,麥可思公司發布了《2011大學生就業藍皮書》。本報特約東北大學文法學院社會保障所專家對麥可思公司發布數據進行解讀。
【就業篇】
概述:學前教育就業最好
在“2010屆主要本科專業就業率(前50位)”表中,學前教育專業畢業半年后的就業率位居榜首,高于第二位的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1.1個百分點。 同時,建筑開發類相關專業就業率較高,如給水排水、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土木工程、建筑學、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工程管理、工程力學、安全工程、城市規劃、水利水電工程、測繪工程等十多個專業進入前50名。
就業率為93%的物流管理專業在前50位中也很明顯。原因是,物流專業近年來發展速度較快,急需各種人才,所以該專業就業率會高些。
檔案學、審計學、統計學、法語、藥學等專業,由于市場有一定需求,但是供給量相對較少,所以這些專業的就業率會比較高。
解讀:
建筑開發類人才緊缺
從事人力資源管理、社會保障理論與實踐研究,東北大學文法學院社會保障所講師劉釗對表格進行了分析。
“建筑開發類相關專業在整個就業率排行榜所占比例最大,同時結合工資情況,我們也能看到,上面所列的專業其薪酬水平相對也較高。”劉釗說,但是隨著通脹壓力越來越大,國家的宏觀調控政策開始緊縮,估計會影響未來房地產開發企業投資、政府公共建設投資,這些單位的人才需求有可能不再旺盛。但是從長期來看,當前中國城市化進程仍在繼續,各種項目的開發建設仍然會持續,這些專業人才仍然緊缺。
劉釗認為,機械類相關專業的就業率幾年來一直保持著較高的就業率。而一些招生數較少的專業就業相對較好,但是部分專業的入學門檻可能較高。
【失業篇】
概述:藝術類失業率最高
美術學、音樂學分別位于“2010屆本科畢業人數最多的100位專業中失業率最高的10個專業”的第一、二位;令人吃驚的是,臨床醫學也成為高失業率的一個專業;教育類的體育教育和數學與應用數學也在失業率較高的排行之中。
解讀:或部分學生尚未完成創業準備致失業率低
劉釗說,藝術類學生的失業率偏高,但是藝考卻非常熱,已經成為一個非常尷尬的社會問題。“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市場需求面相對較窄,另一方面是擴招,使得招生數量偏多,同時教育質量又難以保證。但是需要注意一個具體情況,藝術類專業大致可分為‘應用藝術類’和‘傳統藝術類’兩大類,應用藝術類專業的就業情況相對較好些。同時,也要考慮藝術類學生創業比例較高的,麥可思所做的統計主要是學生畢業半年后的情況,可能部分學生尚未完成創業準備,所以統計出來的失業率偏高。”
劉釗表示,部分新興概念專業面臨就業率偏低現象。“如生物技術。一是市場需求量偏小,另一個因素是市場更需要高端人才,如果學生所在學校這一專業的教學水平不能滿足市場需求,那就業就成了一個很大的問題。”
研究方向為勞動關系與就業的東北大學文法學院社會保障研究所教師、博士研究生孟繁元面對記者采訪時表示,造成一些專業失業率較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法學專業的就業低。這就是社會需求相對較少的一種表現。從這些專業培養的目標看,各行業的需求相對較小,且從業資格要求相對嚴格。”
【薪資篇】
概述:語言類專業收入較高
麥可思公司在“2010屆高于平均薪資的主要本科專業”的表格中,全國本科的月平均薪資是2815元。作為語言類的法語專業收入最高,為4556元,是平均薪資的1.6倍;而德語則以3869元位于第二位,低于法語687元每月;同樣是語言類的俄語專業則排名在15位;位于第27位的對外漢語也是高出平均薪資318元。
審計學、會計學、統計學與財務相關的專業既位于“2010屆主要本科專業就業率(前50位)”,也位于“2010屆高于平均薪資的主要本科專業”中。同時,很多工程專業的人才的收入也高于平均薪資。市場營銷專業的月收入為3015元,高于平均薪資200元;而教育學以3元的差額高于平均薪資位于榜尾。
解讀:
供求關系矛盾致薪資不同
“薪資水平反映的是社會的現實與勞動力的價格。收入的高低不僅受專業技能的限制,用人單位的效益也是一個因素。”孟繁元說,如法語、德語專業薪資水平高,一方面說明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與外國的經濟往來不斷增強,需要相關的人才,同時小語種與英語等大語種在培養學生的數量上不可同日而語,供求關系的矛盾反映在商品的價格上必須是價格上揚,其他專業的薪資水平也可以在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上找到答案。
【離職篇】
概述:媒體相關專業離職較頻繁
在“2010屆半年內離職率較高的主要本科專業”排名表中,動畫、藝術設計、廣播電視編導和編輯出版學以37%并列位于榜首,高出全國本科畢業生半年內離職率(24%)13個百分點。排名在其后的是廣告學專業。語言類中朝鮮語、日語、英語均在離職率較高的排行中。
解讀:
三因素致離職率高
劉釗認為,專業教育、行業特征、新一代大學畢業生個性特征三重因素交織導致畢業生離職率偏高。當前大學生就業存在較為嚴重的路徑依賴,用人單位的招聘主要是依照專業來選擇人才。學生畢業時能選擇的范圍受到四年前所報志愿的限制。由此,高校在人才培養方面與用人單位的要求存在較大偏差造成畢業生就業后離職率偏高。“如市場營銷、公共事業管理、電子商務等專業。原因很大可能是,開設此專業高校數量多,培養目標模糊,教學質量參差不齊,以至于畢業生在搜尋工作過程中進入了自己不喜歡的行業或部門。”
行業特征與離職率有較高的相關度,如市場營銷專業的離職率較高,不僅剛參加工作的大學生離職率高,就是工作多年的老員工離職率也是比較高的。因此這些行業需要在勞動條件、薪酬設計、組織文化建設等方面要做出改善。
另外,這一代大學生的個性特征也影響到他們的職業選擇。總體上來看,這一代大學生思想更活躍,更不愿意受到嚴格的束縛,吃苦耐勞的意志相對薄弱,更容易做出離職的選擇。
【總結篇】
就業與失業反映供求關系
孟繁元認為,大學生的就業與薪資問題是一個復雜的問題,但主要反映了勞動力市場的供求關系。就業率高,說明在勞動力市場中需求比較旺盛。各專業畢業生就業率的不同,大致地反映了目前人才市場上的需求水平,從另一個側面也反映出社會上各行業發展的水平和人們觀念的變化,如學前教育就業率高居榜首,是對當前社會人們對子女教育的高度重視的一種結果。而其他如熱能與動力工程等機械等專業的就業率高說明我國機械加工等行業快速發展,需要相關的人才。
【建言篇】
大學生應做好職業規劃
談及“在如此就業難的環境中,大學生該如何擇業?怎么面對薪資問題?”劉釗表示,大學生應盡早為自己的職業做好規劃。
首先,大學四年一個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認清自己,了解自己的興趣愛好,自己的特長。在大學期間多接觸社會,嘗試做一些不同的工作,從而發現做好職業生涯規劃,選擇合適的工作。
其次,進入工作崗位之后,需要調整心態。剛畢業的學生具有較高的追求與抱負,但是工作之后會發現與那些理想漸行漸遠,因此需要不斷地調整心態,從眼前做起,從現在的崗位做起。
“離職的一個原因是崗位的薪酬與期望不符。”劉釗說,“如果這個行業、這個崗位是你感興趣的,在你規劃之中,建議堅持做下去,工作之余加強學習,為以后的轉變打好基礎。如果發現這個崗位確實不是自己感興趣的,那就得慎重作出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