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管理學界流傳著四句話:“思路決定出路、態度決定前途、細節決定成敗、戰略決定命運”。戰略是決定命運的關鍵。哈佛商學院前領導力研究項目主管、世界著名高管輔導師羅伯特·哈格羅夫強調,“比戰略重要的是領導力”。但對領導力的考察,會碰到兩個問題,一是各類各級領導者中,誰的領導力發展尤為重要;二是諸種領導力中,什么樣的領導力發展尤為重要。對此,我認為,“在諸多領導者中,戰略領導者的領導力尤為重要,在諸種領導力中,戰略領導力尤為重要”。這樣,我們由對“戰略”的思考引出了三個重要概念:即領導、戰略領導和戰略領導力。
一、為什么要研究戰略領導力?
什么是戰略?戰略是軍事戰略的簡稱,《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定義為在戰爭中利用軍事手段達到戰爭目的的科學和藝術。我國《辭海》定義為籌劃和指導戰爭及非戰爭軍事行動全局性的方略,泛指對長遠的、全局性的、高層次重大問題的籌劃與指導。
現在,“戰略”一詞在國內外眾多領域和層面得到使用。有國家層面的發展定位,如,黨中央強調21世紀頭二十年是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說明當代中國現在正處于特殊的重要發展時期,機遇和挑戰前所未有,必須抓住機遇,戰勝挑戰,推進發展;有企業界人士的覺醒之言,如,21世紀中國企業將進入戰略時代,因為市場發育更加完善,對外開放程度不斷提高,企業不能仍以低成本、高能耗為優勢,需要以正確的戰略取勝;有外交關系的專業用語,如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等等。
“戰略”一詞在有關人才論述方面則更多,比如,有人才戰略的提法;有對于領導干部素質要求的提法,如要求領導干部要具有世界眼光和戰略思維,強調當今的各級領導干部,尤其是中高級的領導干部更加需要寬闊的眼界和大局意識,具有戰略頭腦;有科技領域對于特殊規格人才需求的提法,如國家人事部《留學人員歸國工作“十一五”規劃》中提到“集中力量重點引進一批世界一流的科技領軍人物和戰略科學家”。誠然,人才是中國可持續發展最緊缺的資源之一,而戰略型人才,尤其是戰略型的領導人才,更是稀缺資源。
中國管理學界流傳著四句話:“思路決定出路、態度決定前途、細節決定成敗、戰略決定命運”。戰略是決定命運的關鍵。然而,哈佛商學院前領導力研究項目主管、世界著名高管輔導師羅伯特·哈格羅夫則強調,“比戰略重要的是領導力”。但對領導力的考察,會碰到兩個問題,一是各類各級領導者中,誰的領導力發展尤為重要;二是諸種領導力中,什么樣的領導力發展尤為重要。對此,我認為,“在諸多領導者中,戰略領導者的領導力尤為重要,在諸種領導力中,戰略領導力尤為重要”。這樣,我們由對“戰略”的思考引出了三個重要概念:即領導、戰略領導和戰略領導力。
二、領導與戰略領導
什么是領導?古今中外對于領導的定義眾說紛紜,可以說,有多少人研究,就有多少種定義。中西方由于文化差異,定義的方法也不完全相同。
在西方領導學產生發展的一百多年中,眾多理論流派從不同角度對什么是領導進行過研究和界定。據統計,已經形成了多達65種不同的分類體系。但歸納起來不外乎兩個視角:一是從領導者個體特征的角度來定義,認為領導是個體所擁有的能夠使他們引導其他人完成任務的特質或能力。如馬克斯·韋伯就認為,“領導是一種影響他人的力量源泉”。二是從領導活動中存在關系的角度來定義,即從領導與組織、領導與被領導者之間,領導活動與領導目標之間的關系來定義。如喬恩·P·豪威爾提出:“領導是個人用來影響團體成員,以實現團體目標的一個過程,并且團體的成員認為這種影響是合理的”。這兩種定義的區別在于,將領導定義為領導者所具有的特質,意味著領導力只是少數人所具有的一種能力。西方領導學早期對領導的理解大多局限于此。而將領導定義為一種關系或過程,表示領導并不是僅僅存在于領導者身上的特征,而是發生在領導者和其追隨者之間,領導者與環境、目標的一種交互活動,這就為更多的領導者的培養和領導力開發提供了理論依據,開辟了廣闊前景。
中國傳統文化對于領導的定義,大致可分為三個視角:一是從價值取向角度來界定領導內涵,中國古代“堯舜心傳”的故事就是典型。堯禪讓帝位于舜,告其治國之精妙:“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尚書·大禹謨》),即只有持中道,公正、公平地處理問題,才能當領導,強調了領導者應有的價值取向;二是從領導能力、領導功能角度來界定領導內涵。韓非子曾以“造父御馬”的寓言提出自己對領導的看法。造父正在鋤地,有父子乘車而過,馬驚不走,兒子下車在前拉車,父親緊隨其后用力推車,還請正在鋤地的造父幫忙推。造父收起農具,跳上車子,坐在駕車的位置上,理順韁繩,揚鞭策馬,駕車而去。在韓非看來,領導是對國家或某種局面具有駕馭能力的人。三是從領導者必備的素質、素養角度來界定領導內涵。孔子提出:“政者,正也。”就是強調只有“克己”、“正身”、有道德的人,才有資格當領導。孔子又進一步強調:“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論語·學而》)。即作為一個大國的領導者,要忠于職守,取信于民,勤儉節約,愛護下屬,根據他們的時間來安排工作。
現代領導學強調,領導不能離開被領導者,不能離開一定的組織或團隊而存在。具有一定規模的組織一般都有三個層級,即戰略領導層、運行層和團隊層。而處于戰略領導層的領導者,尤其是主要領導,就是戰略領導者。所以戰略領導人通常是指一個組織的領導班子成員,尤其是指高層次的主要領導者。廣義上說,戰略領導可以泛指一個組織或團隊的領導成員。
戰略領導力,主要是指與戰略領導者職位權力與非職位權力相統一的領導力。英國著名領導學專家約翰·阿代爾曾說:“戰略領導人職責的根本特征是對整體負責,為整體行事。”這種能力概括地說,就是戰略領導人應具備的為整體行事的能力;同時,它也常常泛指一般領導者的能力建設與開發中那些帶有根本性、關鍵性的領導能力,這就涉及到每一個領導者的領導力發展了。所以,戰略領導力最本質的含義就是戰略領導人(或每一個領導者)的核心領導力。
三、戰略與戰略領導力
首先,要深入理解戰略領導力的本質和特點,自然不能不從它與戰略的內涵及其關系的分析開始。通常認為,戰略具有三個最基本的要素,即戰略是一種思想,一種計劃,一種行動。戰略的本質和起點是思想;法國著名戰略家博弗爾就說過:“戰略就是思想方法。”戰略的目標和終點是行動,否則思想就會成為空談;思想與行動之間的橋梁,就是計劃、方案,借助于計劃、方案和戰略實施的主體,即戰略家、戰略領導者,使三者構成完整的有機整體。因此,從角色上說,戰略家包括戰略思想家、戰略謀劃家、戰略實施與指揮家。三種角色可以集于一身,也可以分別由不同的領導者擔任。戰略領導者的戰略思想創新、計劃制定、指揮實施能力都屬于戰略領導力研究的范疇。
其次,戰略領導力的內涵也同戰略研究的價值取向密切相關。戰略研究的主要價值取向是全局性、前瞻性、主動性和可行性,其相對應的戰略領導力,就是整合力、預見力、創造力和執行力。因此,戰略領導人的行為價值取向和戰略領導力內涵具有一定的對應性。
第一,全局性(整體性)與整合力。戰略領導人首先必須站在全局,著眼和著力于全局觀察處理問題,要有明確的認識全局、把握全局、掌控全局、使局部服從和服務全局的意識、眼光和能力。所謂整合力,就是能否有效地將組織內部和外部的各種意見、資源調動整合起來,形成合力,為一定的全局服務。這是戰略領導力的本質要求與基本價值定位。
因此,戰略領導人的素質應該具有四種特點:一是全局性,即認識處理問題具有全局的高度;二是包容性,即為人要有氣度,在社會多樣化、多元化條件下,包容性對于戰略領導人來說,就不僅是一種涵養,更是一種領導能力和領導智慧,他們必須包容種種意見,包容各種人才,能容天下難容之事,才能從容應對各種復雜事物;三是堅韌性,即處事要有忍耐度,能勇于承擔種種責任,忍受各種困難和磨練,甚至承受種種責難、誤解和委曲;四是睿智性,即觀察處理問題表現出不同于常人的聰慧,有對事物反映的敏銳性和處理問題的獨到之處。
第二,前瞻性與預見力。戰略研究總是未來取向的。所謂“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戰略領導者應該努力做到深謀遠慮,想得深,看得遠,善于把握事物的發展趨勢,才能引領組織和團隊發展進步。***曾說過,“沒有預見就沒有領導,沒有領導就沒有勝利”。他在黨的七大口頭報告中說,一個領導,“坐在指揮臺上,如果什么也看不見,就不能叫領導。坐在指揮臺上,只看見地平線上已經出現的大量的普遍的東西,那是平平常常的,也不能算領導。只有當著還沒有出現大量明顯的東西的時候,當桅桿頂剛剛露出的時候,就能看出這是要發展成為大量的普遍的東西,并能掌握住它,這才叫領導。”前瞻性和預見力,是戰略領導力的基礎和前提,因為戰略構想和戰略制定要以它為基礎。
第三,主動性與創造力。當今時代,對于領導者的責任與使命已基本形成共識,即領導的責任就是“順應潮流、引導歷史”,特別在全球化背景下和轉型時代,領導者的使命,就是“適應變化,引領變革”。所謂引導或引領,就是講的主動性,戰略研究的根本目的是為了爭取全局上的主動。一個處處被動的領導者,沒有資格談論戰略。主動性是戰略成功的關鍵和核心,也是戰略領導者的基本素養與核心能力。而領導者的創造力,則是獲得戰略主動性的根本保證,無論是“紅海戰略”還是“藍海戰略”,要靠掌握主動權,才能取得勝利。如何才能掌握主動權?關鍵靠創造。機會只給予有準備的人,主動去發現、把握的人,化被動為主動的人,這一切,都需要創造和創造力。領導者尤其是戰略領導者的創造能力,包括觀念的創新、思路的創新、體制與機制創新以及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和創新文化環境的營造等等。
第四,可行性與執行力。戰略構想、戰略設計再好,如果不可行、不執行或執行不力,仍然難以成功。羅馬人是希臘思想的偉大實踐者、執行者,他們具有務實精神和執行能力;羅馬人有士兵和農夫之稱,正是這種看似平凡而普通的角色創造了強大的羅馬帝國。
可行性包括:現實性,即具有現實針對性,不脫離實際,方案符合實際情況;可執行性,即具有可操作性,可以獲得相應的各種資源支持,如有財務支持、人力資源支持、獲得關鍵人物或相關部門的認同支持;靈活性,即方案具有適應變化的彈性。正如蔣百里將軍所說:“骨頭要硬、頭腦要軟”。可行性與執行力十分重要,它們是戰略構想與規劃落實的保證與支持,是戰略領導力的重要內涵,其重要性正如馬克思所說:“一步實際行動比一打綱領更重要。”
四、戰略研究的境界與提升戰略領導力的途徑
臺灣學者鈕先鐘先生認為,戰略研究具有四種境界,即歷史境界、科學境界、藝術境界和哲學境界,戰略研究者必須通過這四種境界,才能成為合格的戰略思想家。借用他的思路,我認為,這四種境界也是提升戰略領導人的戰略領導力的基本途徑。
歷史境界。古典戰略家無一不是歷史學家,甚至許多還是戰爭史研究專家。研究歷史的目的,是學習以往的經驗和他人的經驗,也包括批判總結自己的領導經驗。提升戰略領導力的第一條途徑是向歷史學習,通古今之變,以指導當下,預測未來。湯因比說過,歷史的任務是貫通過去、現在與未來,并賦予此一有機連續體以意義。***曾強調:“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者,我們不應當割斷歷史。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繼承這一份珍貴的遺產,這對于指導當前的偉大的運動,是具有重要的幫助的。”當然,總結學習歷史要切合時宜,真正做到古為今用。***在六屆六中全會報告上講此話后,當時就有同志自告奮勇向***請纓組織人員編寫這份文化遺產,***則說,現在不可,因為蔣介石正在搞尊孔讀經,我們要同他劃清界線。這說明,***是一位大戰略家,深深懂得歷史的運用不能脫離現實。
科學境界。科學境界強調了戰略研究和戰略領導力的提升需要樹立科學意識,培養科學精神,尊重科學規律,學習科學知識,掌握科學方法和熟練運用科學工具等要求。科技信息時代的到來,對戰略領導者科學素養的要求越來越高。這種素養,包括了必要的科學計算、系統分析、測量工具等在戰略研究和實施執行中的運用,包括了情景模擬、模型分析、作業研究等方法在領導力開發、干部培訓中的運用等,但作為戰略領導尤其是高層領導,更重要的還不是具體的科學方法,根本的是對科學的態度,即具有應有的科學精神、科學方法論,以及對于科技人才、尤其是戰略型科技人才的尊重、培養、吸引、組織并發揮他們的戰略優勢的能力。
藝術境界。藝術的本質是創造,最忌諱的是模仿;藝術的特征是富有個性,最忌諱的是雷同;藝術的力量在于想象,藝術的感染力在于情感,藝術創造最寶貴的才華(不是天賦)是直覺和靈感。戰略研究和戰略領導力,有許多是不可計算、難以科學論證的東西,所以,很多是屬于藝術領域與層面的東西。
克勞塞維茨曾經用割麥子和砍樹來比喻科學與藝術的區別,他說,戰爭不像一塊麥田。不管麥田中麥稈的個別情形怎樣,都可以用鐮刀將其割下,其效率只是依照鐮刀的質量而有高低之別。戰爭像一片由大樹所構成的森林,在運用斧頭時,必須正確地依照每一棵樹的個別特性和發展來下手。這里,割麥象征科學,不講個性;砍樹象征藝術,要講究個性。戰略領導力的藝術境界,就是強調重視個性。明清大畫家石濤強調“法無定法”,“無法而法乃為至法”。孫子講的“兵極無形”,也是同樣道理。所以,藝術的理想境界是充分發揮想象、直覺等創造力“探無形之秘”,以美好的愿景、豐富的情感激勵追隨者。達到藝術境界的戰略領導者是魅力型領導,他們在處理重大問題上常常出其不意,超出常人想象。從創造角度看,科學、政治、藝術、軍事指揮以及各種領導活動都是相通的。戰略領導力的藝術境界,最基本的特征是不拘泥陳規,富于創造精神和現實創造力。
目前有不少書籍將領導藝術等同于技術、技巧甚至是權術,實在是一種誤導,與藝術的本質背道而馳。
哲學境界。哲學境界是戰略研究的最高境界,其實也是所有研究的最高境界。關于戰略與哲學的關系,博弗爾在其《戰略緒論》中曾有兩段精辟論述:一是“人類命運的決定,一方面要看所選擇的是何種哲學,另一方面又要看他選擇何種戰略以使其哲學理想得以實現。”二是“我深信戰略也像所有一切的人、事一樣,其中的支配和引導力量必須是理想,而那也就把我們帶入哲學的境界”。因此,戰略和戰略領導力的最高境界是對理想的追求。哲學是同理想不可分的。當然,哲學不只是理想,它還包括世界觀、價值觀、認識論、方法論等。
在中國商界有草商、儒商、哲商之說,盡管哲商并不是哲學家,但一定是有思想、有理想、有自己經營哲學的企業家。
在軍界有儒將之稱而無哲將之說,但實際上,高明的將軍一定有自己的指揮作戰與帶兵的哲學。戰略是一種選擇,選擇要依據一定的價值標準,這里就有哲學問題。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馬歇爾將軍和羅斯福總統為什么越過巴頓等366位資深高級將領,而選擇艾森豪威爾擔任美國歐洲戰區司令官,負責協調與各同盟國之間的軍事行動?就是因為艾森豪威爾善于團結和協調各方面力量,或者說具有強烈的合作理念和協調整合能力。
戰略領導力的哲學境界,就是具有堅定的理想、信念,以及為之奮斗的意志品格;具有正確的思維方式和思想方法,思想敏銳,富有洞察力;具有正確的價值觀和寬廣胸懷,富于自我批判精神;具有高雅的審美情趣和文化修養。總之,哲學是真善美的統一,進入哲學境界的戰略領導者應具有真善美相統一的完美人格。這是一種理想境界,是我們應該追求的理想目標。提高戰略領導力,關鍵要多學點哲學,要在堅定理想信念、樹立正確價值觀、學習馬克思主義辯證法上下功夫。
當然,戰略領導力的提升,不僅同戰略研究的境界有關,也是同戰略領導人的使命、任務及其應該具備的素質和能力相關。從這一角度看,戰略領導力包括三個層次:一是戰略領導人的自身素質,包括經驗、知識、創造力和文化道德修養等;二是戰略領導人與被領導者及其團隊的互動能力;三是組織領導力,即戰略領導人對于組織結構、機制及其文化對于組織成員和社會環境的影響力。上述這些素質和能力,又主要體現在戰略領導人的五項任務上。一是理念創新與目標定位,即正確地確立組織愿景和使命。要求領導者具有相應的形勢預測與判斷、客觀情況與資源配置分析、組織定位與發展理念創新等領導力;二是戰略決策與指揮執行。要求領導者具備相應的制定工作目標、設計戰略規劃、組織實施動員與具體指揮執行等領導力;三是培養忠誠團隊。要求領導者具有相應的建設高層領導團隊,培養專業業務骨干,增強團隊的整體凝聚力,包括思想價值與工作目標的認同以及團隊執行能力的培訓提升等領導力;四是塑造組織文化。要求領導者具有創新或改造組織核心價值觀,建構組織架構、運行機制,制定行為規范,改善人際關系,營造組織文化氛圍等相關能力;五是加強自我管理。要求領導者具有較強的認識自我、改變自我和超越自我的能力,包括正確總結經驗,反思自己,不斷增強自己對于工作目標和環境的適應性,保持思想的創造活力,提升自己的創造力,不斷創造新業績等等。包括正確總結經驗,反思自己,不斷增強自己對于工作目標和環境的適應性,保持思想的創造活力,提升自己的創造力,不斷創造新業績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