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日前召開的人社部年中務虛會上獲悉,今年上半年,我國就業形勢總體平穩。全國城鎮新增就業725萬人,同比增加31萬人;東部地區同比增長5%,中部持平,西部增長9%。在經濟增速放緩的背景下,這樣的成績來之不易。
在前行的道路上,困難和挑戰一直存在。
就業總量壓力不減,就業結構性矛盾日漸突出,經濟增速放緩導致對就業的拉動力減弱。面對諸多不利因素,人社部門全力做好就業工作,既有穩中有進的收獲,也有探索前進的思考。
新形勢,新期待。如何在實踐中把握規律,提高就業工作科學化水平,是人社部門面臨的重要考題。
面對挑戰主動出擊 亮點紛呈
上半年,國際經濟形勢不確定性加大,國內經濟發展增速放緩,總體就業壓力持續增大,高校畢業生人數創歷史新高。多種因素交織在一起,給整體就業形勢帶來嚴峻挑戰。
面對重重考驗,人社部門始終將就業工作作為首要任務,大力實施就業優先戰略,推動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在高校畢業生人數持續增加的情況下,上半年高校畢業生就業人數同比持平;二季度外出農民工達17111萬人,同比增加444萬人,增長2.7%;6月底,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1%,繼續穩定在較低水平。
提高工作主動性、更加注重基礎工作、更加重視分析深層次問題,是上半年就業工作的突出特點。
高校畢業生求職補貼、離校未就業畢業生實名登記等配套文件的出臺,離校未就業畢業生就業促進計劃的開展,讓各地推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有的放矢。通過落實鼓勵勞動者創業的稅收優惠、小額貸款、場地安排等政策,讓一大批勞動者實現成功就業。人力資源服務機構誠信體系建設深入推進,為用人單位和求職者搭建了更暢通的服務平臺。
與此同時,各級人社部門不斷完善公共招聘網,組織開展應屆高校畢業生就業網絡招聘活動、民營企業招聘周等就業專項活動,為畢業生提供便利的服務。
推動就業結構調整 正當其時
變化已經悄然到來。
世界經濟艱難復蘇,風險和變數依然較多,歐美主要經濟體面臨著財政緊縮、主權債務風險上升等諸多問題,很多發展中國家出口下滑、投資需求減少。就全球范圍看,就業尚未恢復到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前的水平,部分國家長期失業率呈上升趨勢。據國際勞工組織發布的報告,2013年全球失業人口將突破2億人,青年失業率將高達12.6%。
國內經濟增速放緩,經濟發展對就業的拉動力減弱。隨著我國經濟發展從工業化初期進入工業化中期,經濟結構、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以及工業化、城鎮化水平的提高,勢必推動就業結構的調整。在可以預見的未來,我國就業結構將從傳統的 “金字塔型”向現代的 “倒金字塔型”轉變,即第三產業將成為吸納就業的主要領域,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將成為新的就業增長點。
近幾年來,我國的就業壓力逐步從總量壓力為主,向總量壓力和結構性矛盾并存轉變。招工難和就業難并存不再是偶發現象,有愈演愈烈之勢。 “技能人才短缺、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反映的是轉型過程中更具復雜性、長期性的一種結構性矛盾。在結構調整、產業轉型升級的過程中,結構性失業問題會更加突出。”人社部副部長信長星認為,產業轉型升級固然會帶來大批新的崗位,但勞動力從低端產業向高端產業的轉換并不是自然而然就能實現的,其間必然伴隨著結構性失業。
不少專家認為,勞動力無限供給和低成本使用勞動力的時代正逐步結束,加之就業結構性矛盾日漸凸顯,如何開發新的 “人口紅利”、提高勞動力使用效率、保持既有競爭優勢,是擺在全社會面前的新課題。這也為人社部門帶來了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