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有附加值的工作」
昨天晚上,一位剛剛畢業的碩士研究生給我打來電話,跟我談了一下他找到的那份工作。他目前已經簽約一家大型央企信息化部門,目前該企業正在進行“史上”最大規模的信息化系統建設,因此長期外派到南方某下屬單位,接受系統提供商的外方專家培訓——他認為這的確是非常好的個人學習、提高的機會;但同時,他說目前的工資有點低,大約是5K,這個數字比他的很多同學都要低,甚至比其他提供了offer、但被他拒掉的企業的出價還要低——而這一點讓他感到不太舒服。
我知道,其實他也并不是要聽我的建議,而只是想從我這里得到一些確定性的意見、從而更加堅定而已。因此,我的建議非常簡單,年輕人在選擇工作的時候應當更看重這份工作的附加值,而不僅僅是當下現金收益;因為對于年輕人而言,目前更多的是積累、而不是變現階段。
我繼續告訴他,正如他所看到的,這份工作所提供的最大的附加價值就在于,它提供了一個參與大型企業信息系統從規劃、到建設的全過程,這并非隨便都有機會參與的;另外,這項工作起點非常高,大量的外方專家培訓提供了大量國際前沿技術的學習機會。因此,在我看來,這份工作巨大的附加值具有比那5K更大的吸引力。
「簡要分析」
世界薪酬協會(Worldatwork)提出的全面薪酬模型(Total Rewards Model)正是指出了一份工作除了提供物質化的貨幣報酬,更能夠吸引、激勵、保留員工,提升滿意度和敬業度的因素是非貨幣因素,如工作環境、認可、職業發展機會等。
按照經濟學觀點,任何人都是理性的,因此員工也一定能夠根據企業所提供的包括貨幣薪酬、其他非貨幣因素在內的全部報酬作出理性決策,就像前面我的這位畢業生朋友一樣;這一點也完全可以解釋為何大量畢業生會報考國家公務員,除了“有棗沒棗打三竿”的想法,更主要的是大家對公務員這個飯碗(不管是所說的金飯碗還是鐵飯碗)所提供的貨幣薪酬、較高的社會地位以及高度的穩定性(當然也不排除有人還抱有其它灰色收入的想法)等相對于其他就業機會進行比較之后的理性決策。圍繞此種現象的任何說法都不必低估這一理性。
「職業發展的實質是“期權”」
話再說回來,對于年輕人而言,所有這些非貨幣形式的報酬中最具吸引力的則是職業發展機會。但職業發展機會區別于貨幣薪酬、工作環境以及工作認可等的最大不同在于這無疑是一份期權,前者種種都已經實際上享受到,而只有職業發展卻只能在未來“行權”,現在只是在積累能力和經驗。
可以想到的是,如果在員工的能力和經驗積累到一定程度,他試圖“行權”變現的時候,卻發現在企業內的價值被“低估”(即沒有發展空間),這時他的選擇之一當然是離開企業。真正的期權,由于股價低于行權價而變得一文不值,而職業發展則不會,這是職業發展與真正期權的巨大不同。因此,未來才是真正考驗這家央企的時候。
因此,我給他的另外一個建議是,好好地利用好剛開始工作的三五年時間,扎扎實實地提升自身能力,那么即使不能再這個企業得到發展,那么你也有充分的能力去到其他地方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正所謂,“此地不養爺,自有養爺處”,但這句話成立的前提是,先要讓自己成為“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