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重心在基層,而街道工會在凝聚人心、推動發展、促進和諧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連山區站前街道工會充分發揮街道工會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基石和堡壘作用,最大限度地維護職工的合法權益,把工會辦成職工之家。
隨著國有企業改革的進一步深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建立,城市社會化管理重心不斷向社區轉移,大量下崗職工沉淀在社區,特別是小型非公有制企業的職工、個體工商戶以及外來打工者的服務與管理問題日漸突出。在社區民營企業中,絕大多數工人處在無組織的渙散狀態,勞動關系更直接地表現為雇主與雇員的關系,由于雇主有經營權,處于優勢地位,而勞動者則處于弱勢,為此就要通過工會把他們組織起來維護自己的利益。于是,站前街道工會全力開展民營企業工會的組建工作。由于社區內的企業普遍規模小、人員少、分布散,人員流動性大的特點,給組建工會工作帶來了相當大的困難。于是他們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精心組織,從抓宣傳入手,召開職工入會動員會,打消職工、經營者的顧慮。為了將工作做細做深做透,工作人員不怕辛苦,深入社區進行摸底調查,并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建會實施方案,以點帶面,促進了建會工作的全面開展。截至目前,在轄區260家民營企業中,已有252家企業組建了工會組織,企業建會率達到98%,工會會員由原來的840人增加到1240人,職工入會率達到了100%。
為了增強社區工會組織的活力,他們積極按照連山區總工會的要求,開展了達標、升級、創優活動,11個社區工會全部實現達標,并有3家社區工會被評為先進職工之家,有1家社區工會被評為模范職工之家。按照區總工會的總體安排,結合街道困難職工群體和再就業工作實際,開展對困難職工實施生活救助和促進再就業等活動。街道機關工會包扶6戶貧困戶,每年走訪3-4次,及時幫助解決他們生活上的困難。另外建立了領導干部包扶對子,使大多數困難戶生活得到改善,每逢重大節日還組織人員走訪社區特困職工,并為轄區內符合低保政策的292戶困難戶辦理了最低生活保障,做到了應保盡保。
為了促進下崗職工實現再就業,該街道工會積極開發公益性崗位,免費提供再就業技能培訓,由社區工會組織積極向外推薦介紹實現再就業,通過各種渠道已使400余名下崗職工走上了再就業道路。為拓寬就業渠道,成立2個下崗職業技能培訓基地:即綠島美容美發學校、海港美容美發學校,先后免費為86名下崗失業人員提供了4期美容美發、理發技能培訓,并扶持30余人獨立開店。建立1個家政服務員培訓基地,先后培訓家政服務員120名,還通過提供社區勞動代理員、街巷衛生保潔員、治安巡邏員等公益性崗位安置515名下崗失業人員。
為維護職工民主權利,他們還堅持職代會制度,堅持政務公開,實行民主評議制度,建立了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和女職工委員會,有效地保護女職工的特殊權益,每年為女職工進行一次體檢。推行平等協商和集體合同制度,有29家民營企業已簽訂了集體合同,切實維護了職工的合法權益,有效地改善了民營企業的勞動關系。為提高職工隊伍素質,對職工不斷加強政治思想教育和職業道德教育。組織職工集中學習《公民道德實施綱要》、《工會法》、《集體合同規定》、《勞動法》等法律法規,組織會員每季度開展一次大型集中服務活動,使職工從中體驗到奉獻社會、奉獻愛心的快樂,綜合素質得到全面提高,精神面貌大為改觀,為建立和諧社會提供了有力保障。
充分激發基層工會活力,積極開展各種活動,不斷豐富職工的業余文化生活。工會每年以重大節日為載體,以文藝晚會、走訪、比賽、競賽等形式,開展喜聞樂見、豐富多彩的文娛活動,如“三八”節組織拔河比賽,“五一”“十一”舉辦聯歡會、文藝匯演等活動,“七一”開展綜合知識競賽,組織居民開展趣味運動會、廣播體操比賽等,職工的文化生活極為豐富,在這些活動中,不僅展示了職工的風采,還增進了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改善了人際關系,幾年來,站前街道工會多次被全國總工會授予組建工會先進單位,被市總工會評為標兵單位,并被授予模范職工之家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