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民營企業的發展已逾三十個年頭。許多民營企業都經歷了從最初的家族化企業,到之后引入職業經理人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過程。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最近一些民營企業在經過了職業化與現代企業制度建立這一過程之后,又出現了回歸家族化的趨勢。人們看到,一個個少帥、一個個“富二代”在父輩們打拼過的江山里坐上了重要位置,或者已經直接執掌帥印。
評說一個企業發展路徑的對與錯,不在于誰掌那個大印,而在于經營管理的模式。如果這是個現代化的管理結構十分科學健康的企業,如果老董事長的子女有這個能力也愿意為父輩的事業添磚添彩,公司的管理團隊也正需要這么一個執掌者,子承父業沒什么不對。
記者參加了多次工商聯組織的培訓,很多企業不僅派出少帥們參加,而且有的積極委托咨詢公司、委托學校為他們做一個接班人培訓計劃。實際上就是要依靠一批外部的精英,一同努力來把“太子”打造成在學識、能力、品格上都非常過硬的人。
事實上,不否認有因不信任外人而刻意將事業傳給親生兒女的企業家。在與民營企業打交道幾十年的工商聯人士看來,眼下是民企能不能長久深遠發展的又一個檻兒。不能忽視的是,傳位給子女,這僅是表面的交接,更重要的是盡快完善公司的治理結構,這才是基業長青的根基。(王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