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在中國移動文化廣場,32支隊伍、3711名慈善義工舉起右手,在副市長、市慈善總會會長、慈善義工總隊隊長張海平的帶領下莊嚴宣誓:我志愿成為一名光榮的慈善義工,盡己所能、關愛他人、不計報酬、服務社會,傳播公益理念、倡導文明新風,為加快建設沿海經濟強市貢獻自己的力量。
這是慈善義工的鄭重承諾,這是他們大愛之心的真實體現:我心有你,助人悅己,用誓言點燃希望,用愛心凝聚合力。“宣誓大會結束,各分隊開展活動,出發!”
隨著義工總隊隊長張海平一聲令下,慈善義工們開始行動,奔赴各自的活動地點。
以大愛的名義集結,以公益的名義出發。
快樂義工,我們一起出發
紅色的慈善義工馬甲、紅色的帽子,彬彬有禮,熱情大方……22日這天,在社區、在福利院,在街頭,很多人都會注意到這樣一群人。他們來自全市各行各業,個性千差萬別,但肩負著相同的使命。統一的標識,規范的服務,令人眼前一亮,心頭一暖。他們就是慈善義工。
他們當中有頭發花白的老人,也有年幼的孩子;有風華正貌的學生,也有在城市打工的農民工。不分年齡、性別、民族;不分職業、身份;不論是機關、企事業單位、社團組織工作人員,還是在校學生、部隊戰士;不論是通過集中免費服務,還是通過分散無償援助,他們以各種方式參加到慈善義工活動中來,形成了龐大的、有組織的服務隊伍,發揚扶貧濟困、助人為樂的社會風尚,為有需要的人群提供服務。“獻血的你,靈魂如虹;你獻的血,生命涌動……”
在市龍灣公園門前,市一職專的義工隊免費為游人們發放義務獻血宣傳手冊和便民服務卡。2010屆學生宋博說:“雖說我們是90后,但是加入義工隊伍做人生中最有意義的事,我感到非常愉悅,我可以利用周六、周日休息時間做義工,比如清理垃圾、幫助盲人過馬路等。”
與此同時,美麗星空——愛心聯盟的“夢想樹《愛心書屋》”活動也開始了,他們在組織為新臺門小學招募圖書和捐款。“我要扛著慈善義工這桿大旗,給更多的人做表率,讓人與人之間充滿愛。”
72歲的武德海老人手舉凈宗慈善義工隊的隊旗,向老城區出發,他要與同伴們一起去撿拾垃圾,發放宣傳愛心、孝道宣傳單。“兄弟姐妹們!我們現在去福利院,為三無老人和孩子服務!”民政局慈善義工隊負責人一聲令下,20多名義工直奔市福利院。掂量著胸前的義工牌,機關干部王世秋說,如今我們大家又多了一個身份:慈善義工。義工就意味著奉獻,不計報酬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
在連山區公園、龍港區龍泰市場,何氏眼科30多名慈善義工為過往行人進行醫療咨詢服務。年過5旬的醫師高桂芝熱情地為每一位前來咨詢的人查驗眼底,講解科學保護眼睛知識。“高興、高興!”
當葫蘆島孤獨癥康復教育訓練中心精神殘疾孩子們用不太流利的語言喊出心聲時,讓看望他們的葫蘆島愛心團隊的慈善義工們無比感動。大家把帶來的水果、餅干、飲料分發給孩子們,并與他們做游戲、唱歌跳舞,歡聲笑語感染了在場每一個人。
公益慈善,施予并收獲著
“我們昨天從建昌趕來了,雖說辛苦點,但是感到很充實。”在市孤獨癥康復教育訓練中心,我們見到了26歲的葫蘆島愛心團隊建昌分隊隊長劉嘉裕,小伙子臉上露著疲憊,語言中透著幸福。作為一名80后的年輕人,劉嘉裕說愛心不需要說教,而是用行動感染、帶動,當你奉獻出愛心時,得到的是愉悅、是幸福,現在他們的隊伍就已經開始壯大了。
慈善義工,這個城市最可愛的人。他們的名字,讓困難中的人感到溫暖,他們的舉動給大家指引方向。
在市委、市政府的關心重視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我市慈善公益工作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成效,形成了有規模、有組織的全市慈善義工體系。據統計,市慈善總會成立7年來,累計募集慈善款物1.5億元,其中善款9000余萬元,物資折款合計6000余萬元,發放救助款物1.4億元,救助弱勢群體20余萬人;出版發行了慈善通訊4萬冊;建立了慈善網站,點擊人數超過300萬人次;救助范圍,從“安老”、“撫幼”、“助學”、“濟困”、“助殘”、“助醫”等社會救助擴展到“環保”、“衛生”、“文化”、“社會公共服務”等范圍。發揮了“上為政府分憂、下為百姓解愁”的重要作用。特別是市慈善總會開展義工組建工作以來,社會各界積極響應、踴躍報名、熱情參與。
“義工是高尚的品格,我們讓孩子從小樹立關愛他人的意識。”
在慈善義工隊伍中,我們見到夫妻義工閆永金、程姝帶著他們4歲女兒閆程程參加愛心活動。這位來自公安部門的小伙子語言不多,但是臉上流露著真誠。他說,現在社會上很多人都說人與人之間缺少愛心,我看不是這樣。關愛他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責任把他傳承下去,這就需要每一個人都要身體力行地去做,從自己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
在慈善義工隊伍中,有40后已過古稀之年的老人,50后已過天命之年的中老年人,70后已步入上有老下有小進入不惑之年的中年人,80后、90后的新一代的年輕人,甚至還有幾歲、十幾歲的孩童,他們責無旁貸地承擔起社會責任,為關愛他人無怨無悔地奉獻著。
新聞慈善義工隊中的晚報記者苗慧,從2007年就加入愛心團隊“小紅帽”,幾年來她與同伴們到敬老院、福利院為老人理發、收拾衛生、送生活用品,在社會公益活動中參與捐資助學、困難救助。這位80后的女孩說,當你給予他人關愛時,收獲最大的是幸福。
“感謝這些熱心人,雖然不是什么大事,但正是這些點點滴滴的小事,才最能夠溫暖我們這些殘疾人的心啊!”在連山區渤海街道育才社區內,生于60年代的王桂春多年幫助殘疾人劉愛萍打掃房間、洗衣、買秋菜,照顧她的生活,讓她感受到了社會大家庭的溫暖。
“慈善義工是一種社會文明、進步的表現。社會需要我們這樣的人員和行動。”
義工楊青以前是一位人力三輪車主,每每看到路有坑洼,他會想辦法填平;看到老人行走不便或提著重物,他也會免費幫忙馱一段。如今,社區把他安排到社區公益崗位上作保潔工作。“我會好好地為社區環境工作,維護社區治安秩序,這也是我作為義工的最基本要求。”
慈善是一種胸懷、一種責任、一種追求,系之于心,付之于行。
在慈善路上,盡己所能地幫助身邊需要幫助的人,讓他們因為我們給予的點滴關愛,在艱難的生活中看到希望。(于淑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