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8月,復雜嚴峻的高校畢業生就業進入最關鍵時期。
7月25日,人社部召開的第二季度新聞發布會透露,上半年有56萬高校畢業生與用人單位達成就業意向。而56萬僅僅是727萬畢業生中的7%,也就是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率不足一成。
從人社部發言人李忠時獲悉,56萬的數據是由學校畢業辦收集并上報而來。
“這個數據太籠統,并不能完全代表大學生就業情況。”7月30日,北京師范大學就業指導中心的一名工作人員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大學生畢業后主要有三個流向,考研、出國和就業,這7%只是畢業生在學校招聘會上與用人單位簽訂數據的初次統計,并沒把高校畢業生離校后的就業、考研、出國等學生統計在內。
初次就業率超過70%
不管56萬人的統計口徑是什么,但727萬人的高校畢業生總數卻再創新高。于是,繼去年被稱為“史上最難就業季”之后,今年則被稱為“史上最最難就業季”。
不過,記者在采訪中獲悉,實際情況并非如預期那般寒冷。
7月18日,在2014年度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座談會上,教育部部長助理林蕙青向外界透露,截至7月1日,2014屆畢業生初次就業率依然保持在70%以上。該數據同去年相差無幾。
初次就業率包括自主創業、考取研究生或雙學位、專升本、出國留學或者在國外工作等幾種情況。而教育部官方數據統計顯示,2014年報名人數已達172萬,同時,出國留學人數有望超過50萬。56萬僅是兩者數據之和的四分之一。
“在北京,我們學校跟其他掛著中國、中央或者北京頭的學校肯定沒法比,但單單我校畢業生的就業率就不止7%,如果100個人里只有7個畢業生就業,那這個大學念得也太沒有價值了。”7月30日,北京一所三本院校應屆畢業生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稱。
據記者了解,截至6月30日,陜西、廣西、四川、北京等多地高校畢業生初次就業率均超八成,遠超去年同期,部分學校甚至更高。
北京農業職業學院畢業生信息等級處一工作人員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本校初次就業率已達98%,其原因除了學科的專業性較強、工作對口程度較高之外,學校的許多專業還長期同企業進行密切合作,實現訂單式培養,制定培養計劃和規模,這些舉措使得畢業生的就業較為容易。
同時,記者通過采訪獲悉,專業的選擇同樣影響了就業的難易程度。
在《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中,對于從2009年-2013年就業率較高的專業,就業待遇較好的專業做了羅列說明。其中,記者發現,理科工作比文科工作好找這一社會問題一直持續并有逐漸擴大的趨勢。其中,建筑、礦產資源、工業工程、汽車服務工程等理科專業“很吃香”,而文科類的專業以哲學、法學、社會學等專業就業可謂“慘不忍睹”。
而記者采訪多名應屆畢業生的結果,也同樣驗證了“重理輕文”的就業現象。
這在現代中國社會十分普遍,在以前就有這么一句話廣為流傳: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其中最主要原因是中國正處于經濟發展階段,對技術性等人員需求大,理科人才在各大中小企業、工廠也受到歡迎。
各部門未雨綢繆
正是因為再創新高的畢業生數量,各相關部門均采取了不同的措施。
就在7月底,教育部下發了《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做好2014年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各高校做好大學生就業工作。
而就各地教育部門而言,也紛紛協調人社、財政、稅務等部門,為畢業生提供創業培訓、開業咨詢、小額貸款擔保等多方面服務,幫助解決創業過程中遇到的難題,同時開展高校畢業生專場招聘會。
以北京市為例,僅上半年,北京市各部門、各高校就組織招聘會場次近7000場,提供崗位55萬個,累計服務畢業生35萬人次。
同時,各高校也動員專業教師與有創業意愿的未就業畢業生結對子,為他們提供技術支持和項目咨詢,并主動邀請企業家、投資人和工商部門、金融部門工作人員等擔任創業導師。
甚至對于用工單位,財政也給予了直接的支持。比如,部分地區的企業錄用登記失業、畢業2年以內、大專及以上學歷的全日制統招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可享社會保險補貼。
從人社部了解到,大學生就業問題已連續多年被列為頭等工作內容。
不過,亡羊補牢雖也不晚,但未雨綢繆更是關鍵。
“創新高的畢業生人數以及連年的就業難問題應引起有關部門和高校的反思。”7月31日,教育系統一學者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強調,大學連年擴招、教育產業化讓大學這間“公司”生產的產品與社會的需求嚴重不符,同時,畢業生擇業也愈加眼高手低。
記者走訪了北京郵電大學[微博]的圖書館。即使是暑假,圖書館人仍然不少,多數學生坐在自己的座位上靜靜看書、做題,桌子上放著面包、餅干等速食食品。記者采訪了讀經濟管理專業的傅同學,他是考研大軍中的一員。
傅同學表示,現在的本科生太多了,即使作為重點大學的本科生就業形勢也不容樂觀,他和一些考研的同學都比較趨向于讀完研究生后再就業。
擇業觀的變化以及大學生就業供過于求,最終使得畢業生“最難就業年”不斷地被刷新。